【產(chǎn)品名稱】莪術(shù)提取物
【產(chǎn)品別稱】文莪、蓬術(shù)、羌七、廣術(shù)、黑心姜、文術(shù)。
【植物來源】】姜科植物蓬莪術(shù)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shù)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莖。
【產(chǎn)品規(guī)格】10:1
【產(chǎn)品性狀】棕色粉末
【檢測方法】TLC
【產(chǎn)品包裝】內(nèi)用雙層塑料袋1公斤鋁箔,外用紙板桶(25公斤/桶)
【保存方法】置于陰涼干燥、避光,避高溫處。
【保 質(zhì) 期】兩年
【中藥名】莪術(shù) eshu
【別名】文莪、蓬術(shù)、羌七、廣術(shù)、黑心姜、文術(shù)。
【英文名】curcumae rhizoma。
【來源】姜科植物蓬莪術(shù)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shù)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莖。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細長,末端膨大成肉質(zhì)紡錘形塊根,斷面黃綠色或近白色。主根莖圓柱狀,側(cè)根莖指狀,根莖斷面淡藍色、淡綠色、黃綠色至黃色。葉直立,葉片4~7,2列;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面疏被短柔毛,葉片上面沿中脈兩側(cè)有紫色帶直達基部,中脈綠色。穗狀花序從根莖上抽出,圓柱狀,苞片20多枚;花冠裂片紅色;退化雄蕊較唇瓣小,唇瓣黃色,倒卵狀。蒴果。
【產(chǎn)地分布】生于山坡、村旁或林下半陰濕地,亦有栽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洗凈,蒸或煮至透心,曬干或低溫干燥后除去須根及雜質(zhì)。
【藥材性狀】蓬莪術(shù):卵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huán)節(jié)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cè)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cè)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廣西莪術(shù):環(huán)節(jié)稍突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nèi)皮層環(huán)紋黃白色。溫莪術(shù):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辛、苦。歸脾經(jīng)、肝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