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葉油醇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已用于治療肺部炎癥和呼吸道疾病,包括支氣管炎、鼻竇炎、支氣管哮喘和慢阻肺。此外,桉葉油醇在缺血性中風模型中顯示出神經(jīng)保護作用,在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中顯示出抗炎作用,并顯著降低了接受手術患者的術前焦慮。
圖:桉葉油醇的分子結構
1. 富含桉葉油醇的代表精油
很多精油中都含有桉葉油醇,具代表性的有尤加利(桉屬)精油、桉油醇迷迭香精油(Rosmarinus officinalis CT Cineol)、芳枸葉精油(Agonis fragrans)、香桃木精油(Myrtus communis)、綠花白千層精油(Melaleuca viridiflora)等。
2. 桉葉油醇的理化性質
桉葉油醇是親脂性分子,能擾亂細胞內脂質并增加藥物滲透。桉葉油醇的脂質基微乳體系已用于透皮給藥。桉葉油醇被大鼠和人肝微粒體P450酶代謝為2-外-羥基-1,8-桉樹腦,并在尿液中消除。此外,桉葉油醇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并可能對大腦中的受體和酶有直接作用。
據(jù)報道,桉葉油醇在包括感冒、流感、其他呼吸道感染、鼻炎和鼻竇炎在內的各種疾病中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鎮(zhèn)痛和解痙作用。
1) 桉葉油醇作為促炎細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強抑制劑,在炎癥模型中顯示出鎮(zhèn)痛作用。
2) 桉葉油醇顯著增加了粘膜中鼻纖毛的搏動頻率,并具有支氣管擴張作用。
3) 此外,它通過抑制細胞因子誘導的氣道粘液高分泌來減少哮喘、鼻竇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癥狀的惡化。
4) 它通過清除自由基表現(xiàn)出抗氧化活性,并通過心肌中的鈣通道減少Ca2+流入。
3. 桉葉油醇對細胞信號通路的調節(jié)
慢性病與慢性炎癥和氧化應激密切相關。
脂多糖(LPS)通過激活NF-κB和MAPK信號通路在炎癥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桉葉油醇被證明能抑制脂多糖誘導的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降低NF-κB活性,并提高IκBα蛋白水平。
在BALB/C小鼠模型中,桉葉油醇減少了炎癥細胞的數(shù)量、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表達以及細胞因子(包括TNF-α和IL-6以及一氧化氮和NF-κB)的產(chǎn)生。
除了上述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大鼠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中,桉葉油醇通過降低氧化應激減少OGD/R誘導的缺血性損傷。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細胞模型中,用桉葉油醇預處理PC12細胞,降低了線粒體膜電位,以及ROS、NO、COX-2、NF-κB的水平,并減少了Aβ25-35誘導的促炎細胞因子TNF-a、 IL-β和IL-6。
圖片來源: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article_images/mmr/20/6/MMR-20-06-4943-g07.jpg
4. 桉葉油醇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桉葉油醇被證明對包括呼吸系統(tǒng)疾病、胰腺炎、心血管疾病和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在內的各種炎癥疾病以及減少結腸損傷具有作用。
桉葉油醇作為粘液溶解劑用于炎性呼吸道疾病。與安慰劑相比,桉葉油醇治療顯著降低了穩(wěn)定型COPD患者的呼吸困難,增強了肺功能和生活質量。桉葉油醇治療還通過增強肺功能和提高整體健康狀況改善了哮喘患者的病情。此外,桉葉油醇已被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鼻竇炎和鼻炎。
桉葉油醇對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保護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抗炎活性。桉葉油醇還通過提高亞硝酸鹽水平和降低丙二醛活性顯示出抗高血壓作用。據(jù)報道,桉葉油醇還通過副交感神經(jīng)機制降低心率,并通過舒張血管降低血壓。
圖片來源:https://d2ebzu6go672f3.cloudfront.net/media/content/images/lungs-bronchitis-sick-disease-cold-decade3d%20-iStock-498528871.jpg
5. 桉葉油醇的臨床研究
桉葉油醇在臨床研究中顯示了在各種慢性呼吸道疾病中的抗炎作用。
另外,還發(fā)現(xiàn)桉葉油醇對人體具有止痛和抗焦慮作用。尤加利精油主要由桉葉油醇組成,吸入尤加利精油可有效減輕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疼痛。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吸入桉葉油醇可顯著降低患者在SNRB前的焦慮。
6. 結語
桉葉油醇通過調節(jié)包括慢性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中的NF-κB和MAPK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桉葉油醇的這些有益效果已經(jīng)在臨床研究中觀察到。桉葉油醇具有親脂性,對多種受體和酶發(fā)揮作用,可能是治療慢性病的潛在重要藥物。
參考文獻
Seol GH, Kim KY. Eucalyptol and Its Role in Chronic Diseases. Adv Exp Med Biol. 2016;929:389-398. doi: 10.1007/978-3-319-41342-6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