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苯達唑(Fenbendazole)是一種廣譜的苯并咪唑類驅(qū)蟲藥,可用于家畜、家禽以及實驗動物的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治療。具有驅(qū)蟲譜廣,毒性代,耐受性好,安全范圍寬,適口性好等優(yōu)點,為目前國外廣泛應用的獸用驅(qū)蟲藥。針對芬苯達唑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近年來,研究人員也發(fā)現(xiàn)了芬苯達唑治療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抗癌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了廣泛使用的抗寄生蟲藥物的抗癌活性,特別是苯并咪唑。在大多數(shù)動物中,芬苯達唑被認為是安全且可耐受的有效劑量的驅(qū)蟲藥。對芬苯達唑的氧化還原調(diào)節(jié)特性及其抗增殖作用的分子機制了解甚少。
Severina Semkova 等人發(fā)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旨在探討芬苯達唑在不影響正常乳腺上皮細胞活力和氧化還原狀態(tài)的情況下選擇性氧化還原介導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的可能性[1]。實驗采用三種細胞系:正常乳腺上皮細胞(MCF-10A)和乳腺癌上皮細胞(MCF7 -腔腺癌,低轉(zhuǎn)移;MDA-MB-231 -三陰性腺癌,高度轉(zhuǎn)移)。用芬苯達唑處理細胞48小時,用常規(guī)方法分析三個參數(shù):細胞活力和增殖、細胞內(nèi)超氧化物水平和氫過氧化物水平。數(shù)據(jù)顯示,MDA-MB-231細胞比MCF-7細胞更容易受到芬苯達唑誘導的氧化應激。在正常乳腺上皮細胞MCF-10A中,與未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芬苯達唑顯著抑制氧化應激。這些數(shù)據(jù)與芬苯達唑?qū)毎盍虸C50值的影響相關(guān),間接證明了該藥物具有潛在的靶向抗癌作用,特別是對MDA-MB-231細胞。芬苯達唑誘導MDA-MB-231和MCF-7氧化應激水平的差異表明,兩種乳腺癌通過不同的氧化還原相關(guān)機制對芬苯達唑產(chǎn)生反應。
抑制肺纖維化
Lan Wang 等人發(fā)現(xiàn)給予芬苯達唑可減輕博來霉素誘導的小鼠肺纖維化,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成纖維細胞的激活有關(guān)[2]。
在該研究中,小鼠灌注博來霉素第10天,通過在飼料中添加芬苯達唑(150 ppm)的方式給藥治療,第21天處死小鼠進行病理學檢驗和生化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芬苯達唑治療后小鼠的終點體重較模型組有所回升,肺組織形態(tài)有所改善,肺組織羥脯氨酸水平,間質(zhì)細胞生物標記物α-SMA和Ⅰ型膠原水平均有所降低。如上證據(jù)表明,芬苯達唑減弱了博來霉素誘導的小鼠肺纖維化。
為了進一步探索芬苯達唑抗纖維化的作用機制,還采用人胚胎肺成纖維細胞系IMR-90進行了體外實驗。觀察到芬苯達唑?qū)Τ衫w維細胞活力以及增殖具有呈濃度-時間依賴性抑制作用。此外,芬苯達唑顯著抑制了IMR-90細胞遷移能力。
這些研究使我們對芬苯達唑有了新的認識,拓展了此類藥物潛在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Redox-mediate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Anti-parasitic Drug Fenbendazol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doi:10.21873/anticanres.16267
[2] Fenbendazole Attenuates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in Mice via Suppression of Fibroblast-to-Myofibroblast Differentiation. doi:10.3390/ijms23221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