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川芎提取物
【英文名】Rhizoma chiuanxiong extract
【別名】山鞠窮(《左傳》),芎藭(《本經》),香果(《吳普本草》),胡藭(《別錄》),馬銜芎藭(陶弘景),雀腦芎,京芎(《本草圖經》),貫芎((珍珠囊》),撫芎(《丹溪心法》),臺芎(《本草蒙筌》),西芎(《綱目》)。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b]川芎[/b]的[b]根莖[/b]。平原栽培者以小滿后4~5天收采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將根莖挖出,除凈莖葉及泥沙,洗凈,曬干或烘干,再用撞籠撞去須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呈不整齊的結節(jié)狀拳形團塊。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葉互生,2~3回單數羽狀復葉,小葉3~5對,邊緣又作不等齊的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漸尖,兩面無毛,僅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莖。復傘形花序生于分枝頂端,有短柔毛;總苞和小總苞片線形;花小,白色;萼片5,線形,有短柔毛;花瓣5,橢圓形,先端全緣,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內彎曲;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藥橢圓形,2室,縱裂,花絲細軟,伸出于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卵形。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一帶,多為栽培。主產四川(灌縣、崇慶)。云南亦產,稱作"云芎"。
【性狀】根莖呈不整齊結節(jié)狀拳形團塊,長4~8厘米,直徑4~6厘米。表面深黃棕色,有明顯結節(jié)狀起伏輪節(jié),上側有很多圓形或卵圓形的莖痕,直徑5~15毫米,作凹洼狀,下側及輪節(jié)上有眾多根痕,作小瘤狀隆起。質堅實,斷面類黃色,形成層呈明顯環(huán)狀,隨處散有黃色小油點。有特異清香氣味苦。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huán)波狀或不規(guī)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互相聯結,似網狀螺紋導管。 (2)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 ,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 1ml,揮干后,殘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再加 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 2~3 滴與氫氧化鉀的甲醇飽和溶液 2滴,顯紅紫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川芎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1~ 2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關鍵字: 川芎粉;川芎水提粉;川芎濃縮粉;川芎提取粉;川芎水溶粉;川芎全溶粉;
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天然醫(yī)藥中間體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