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迫切需要新的藥物。過氧化麥角甾醇(EP)是冬蟲夏草蟬盛(C. cicadae)產(chǎn)生的主要甾醇,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中藥。蟬已被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并具有潛在的腎臟保護益處。 本研究旨在探討EP的抗纖維化作用及其潛在機制。方法與結果:通過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刺激正常大鼠腎成纖維細胞系(NRK-49F)進行成纖維細胞活化,并應用EP處理,探索其潛在的抗纖維化作用。使用MTT分析研究細胞增殖。使用免疫組化和/或蛋白質(zhì)印跡分析纖維化相關蛋白表達。EP治療減弱了TGF-β1誘導的腎成纖維細胞增殖、細胞骨架蛋白和CTGF的表達以及ECM的產(chǎn)生。此外,EP 阻斷 TGF-β1 刺激的 ERK1/2、p38 和 JNK 通路磷酸化。此外,TGF-β1誘導的纖連蛋白表達通過抑制MAPKs或EP處理而減弱。結論: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EP能夠抑制TGF-β1誘導的NRK-49F成纖維細胞活化。這一新信息提供了一系列理論證據(jù),支持使用蟬來干預腎臟疾病,并表明EP有可能被開發(fā)為預防腎纖維化的治療劑。
脂肪酸合酶 (FAS) 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抗真菌靶標,因為它在真菌細胞和哺乳動物細胞之間具有明顯的結構差異。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科學文獻中描述的 FAS 抑制劑(槲皮素、反式查爾酮、鞣花酸、木犀草素、高良姜素和染料木黃酮)對皮膚癬菌紅毛癬菌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對脂肪酸和麥角甾醇合成的影響。方法和結果:通過微量稀釋法測定天然產(chǎn)物的抗真菌活性,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使用原生質(zhì)體再生測定法評估化合物對細胞膜的影響。通過分光光度法定量麥角甾醇含量。通過酶法評估類黃酮對 FAS 的抑制作用,以確定 IC50 值。定量RT-PCR分別用于測量參與脂肪酸和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的FAS1和ERG6基因在紅錐蟲暴露于所測試的類黃酮過程中的轉錄水平。 黃酮類槲皮素和反式查爾酮對紅錐蟲有效,野生型菌株(MYA3108)的MIC分別為125和7.5 μg/mL,ABC轉運蛋白突變株(ΔTruMDR2)的MIC分別為63和1.9 μg/mL。氟康唑和蔚藍素對照組野生型菌株的MIC分別為63和125 μg/mL,突變型菌株分別為30和15 μg/mL。槲皮素和反式查耳酮也降低了兩種菌株中的麥角甾醇含量,表明對脂肪酸和麥角甾醇合成的干擾導致了細胞膜破壞。槲皮素的MIC使再生原生質(zhì)體數(shù)量減少了30.26%(野生型菌株)和91.66%(突變型菌株)。槲皮素的一半MIC(0.5 MIC)沒有減少再生野生型真菌菌落的數(shù)量,但導致突變菌株原生質(zhì)體數(shù)量減少36.19%。相比之下,反式查耳酮和蔚藍素的MIC和0.5 MIC大大降低了兩種菌株的原生質(zhì)體再生。FAS1基因在槲皮素、反式查爾酮、氟康唑和蔚藍素的MIC存在下被抑制。ERG6基因在氟康唑和蔚藍素的MIC存在下被誘導,在反式查爾酮和槲皮素的MIC存在下被抑制。反式查爾酮和槲皮素對FAS的酶活性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別為68.23和17.1 μg/mL。結論:反式查爾酮和槲皮素對紅錐蟲具有抗真菌活性,降低麥角甾醇水平,調(diào)節(jié)FAS1和ERG6的表達。
膜脂質(zhì)麥角甾醇幾乎只存在于真菌中,并且經(jīng)常被環(huán)境微生物學家用作活真菌生物量的指標,基于麥角甾醇不穩(wěn)定的假設,因此在真菌菌絲死亡后迅速降解。方法和結果:我們研究了沒有活真菌的環(huán)境樣品中麥角甾醇的降解。在本研究使用的條件下,麥角甾醇在作為純化合物添加時以及與死真菌結合時都非常穩(wěn)定。在2個月內(nèi),麥角甾醇的減少最多為34%,當避免陽光照射時。與無菌對照組相比,在這段時間內(nèi),天然細菌組合的存在并沒有增強降解。然而,光化學降解是顯著的,并導致麥角甾醇含量在24小時內(nèi)降低43%。結論:這些結果表明,麥角甾醇應謹慎用作活真菌的生物標志物。
麥角甾醇是真菌膜的重要成分。唑類抑制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盡管其抗真菌活性的細胞基礎尚不清楚。我們使用多種方法來證明液泡 H(+)-ATP 酶功能對麥角甾醇的關鍵需求,已知麥角甾醇對真菌毒力至關重要。方法和結果:釀酒酵母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突變體未能酸化液泡,并表現(xiàn)出多種vma(-)表型。從液泡膜中提取麥角甾醇也使 V-ATP 酶失活,而不會破壞其亞結構域的膜結合。在釀酒酵母和真菌病原體白色念珠菌中,氟康唑損害了液泡酸化,而伴隨的麥角甾醇喂養(yǎng)恢復了 V-ATP 酶功能和細胞生長。此外,氟康唑加劇了抗菌劑胺碘酮引發(fā)的胞質(zhì) Ca(2+) 和 H(+) 激增,并損害了純化液泡中的 Ca(2+) 封存。這些發(fā)現(xiàn)為在體外觀察到的唑類藥物和胺碘酮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提供了機制基礎。此外,我們使用念珠菌病小鼠模型展示了這種協(xié)同作用在治療全身性真菌感染方面的臨床潛力。結論:總之,我們證明了真菌 V-ATP 酶功能中的新調(diào)節(jié)成分、麥角甾醇在液泡離子穩(wěn)態(tài)中的新作用、真菌中唑類毒性的合理細胞機制,以及兩種抗真菌劑之間協(xié)同作用的初步體內(nèi)證據(jù)。對真菌中唑類毒性的細胞基礎的新見解可能會拓寬全身性真菌感染患者群體的治療方案。
麥角甾醇耗竭獨立抑制酵母交配的兩個方面:信息素信號傳導和質(zhì)膜融合。在信號轉導中,麥角甾醇參與 Ste5 募集到質(zhì)膜上的極化位點。麥角甾醇被認為通過與鞘脂的長酰基鏈相互作用在膜內(nèi)形成微結構域。方法和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無鞘脂麥角甾醇集中在細胞間接觸部位,但信息素信號在接觸部位的傳遞取決于麥角甾醇與鞘脂的平衡比例。如果盡管信息素反應減弱,麥角甾醇耗盡的細胞之間仍形成交配對,則隨后的膜融合過程會延遲。Prm1 也參與膜融合。然而,麥角甾醇和 Prm1 具有獨立的功能,只有 prm1 突變交配對容易受到接觸依賴性裂解的影響。與信號轉導相比,質(zhì)膜融合對鞘脂耗竭相對不敏感。結論:因此,麥角甾醇的無鞘脂池促進質(zhì)膜融合。
57-87-4是麥角固醇的CAS號,以下是對麥角固醇的詳細介紹:
中文名稱:麥角固醇
中文別名:麥角甾醇;麥角甾醇水合物;紅霉素C;3β-Hydroxy-5,7,22-ergostatriene
英文名稱:Ergosterol
英文別名:PROVITAMINE D2;ERGOSTERIN;PROVITAMIN D2;ERGOSTERINE;ergosta-5,7,22-trien-3-ol等
CAS號:57-87-4
分子式:C28H44O
分子量:396.6484(或396.65)
外觀:白色至黃色結晶粉末,也有說法為無色針狀或片狀結晶,或棕黃色粉末(可能是不同純度或提取來源導致的顏色差異)。
熔點:156~158°C
沸點:250°C(1.3 mmHg),另有說法為501.5°C at 760 mmHg
閃點:216.3°C
密度:1g/cm3(或0.9784,為粗略估計值)
折射率:-112.5°(C=1,THF)
水溶性:難溶于水
溶解性: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三氯甲烷等有機溶劑。具體溶解度如,1g產(chǎn)品溶于660ml冷乙醇、45ml沸乙醇、70ml冷乙醚、39ml沸乙醚、31ml氯仿。
蒸汽壓:3.7E-12mmHg at 25°C(或0.0±2.9 mmHg at 25°C)
酸度系數(shù)(pka):14.91±0.70(Predicted)
光譜特性:具有特定的光學旋轉度和吸收光譜,如Specific optical rotation為-135 deg(in chloroform)等。
維生素D2前體:麥角固醇是生產(chǎn)維生素D2的重要前體,受紫外線照射時,分子中的四個碳環(huán)中的一個會發(fā)生斷裂,從而轉化為維生素D2。
激素類藥物中間體:麥角固醇也是生產(chǎn)激素類藥物的中間體,例如可用來生產(chǎn)可的松。
生物量測定:作為真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麥角固醇的結構穩(wěn)定且專一性強,因此可以通過檢測其含量來測量真菌的生物量。
抗真菌藥物研究:麥角固醇可用于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霉素B及其類似物的功能研究,以及各種真菌中麥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
提取來源:麥角固醇可以從多種來源中提取,如煙葉、煙氣、酵母和某些植物(如蛹蟲草)等。
生產(chǎn)方法:通常通過從含有麥角固醇的原料(如酵母)中提取并經(jīng)過一系列純化步驟來獲得。具體的生產(chǎn)方法可能因原料和工藝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危險性標志:T+、T、Xn等,表示麥角固醇具有毒性或有害性。
風險術語:如R28等,描述了麥角固醇可能帶來的風險。
安全術語:如S28、S36/37、S45等,提供了使用麥角固醇時的安全建議。
總之,57-87-4作為麥角固醇的CAS號,代表了這種具有獨特生理作用和廣泛應用價值的化合物。在使用麥角固醇時,需要充分了解其物化性質(zhì)、用途與功能以及安全信息等相關內(nèi)容。
湖北萃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聯(lián)系商家時請?zhí)峒癱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順利完成!
王玲